9月26日,由我院与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智能感知工程》编辑部与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医工装备分会协办的“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专题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30余位代表参会,并通过我院九州云播平台、《智能感知工程》视频号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约1200人次。副院长林松出席会议并致辞。
林松副院长在致辞中强调,未来机器人的智能化,需要从依赖“大脑”计算,转向“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的协同发展。如何让机器人更精准地感知世界、更自然地与人协作,正是本次会议聚焦的核心议题。他希望学术界与产业界能持续支持期刊发展,在优质稿件、人才培养及品牌活动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感知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智能感知工程》杂志主编周晟宇以“厚植根基扬帆卓越”为题,系统介绍了期刊的创办背景、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他表示,期刊积极走进开设智能感知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校,联系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学会、协会以及重点企业,广泛建立合作;同时建设作者、读者、用户数据库,实时捕捉学术热点,洞察媒体竞争态势。未来,在尤政院士领衔的编委会支持下,期刊将持续提升内容质量、拓展专家网络、加强全媒体传播,助力智能感知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
苏州大学刘会聪教授作为专题客座主编,围绕“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专题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征稿范围、内容方向、格式规范及投稿方式,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投递原创性高、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在主旨报告环节,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以“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创新”为题,深入探讨了机器人感知技术的前沿进展。他指出,MEMS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推动机器人从“感知能力”向“认知能力”跨越,本次研讨会为行业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他强调,发展具备灵巧操作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应对复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内镜具身智能手术导航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高精度光学定位传感器方面的突破,为手术机器人的自主操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清华大学精仪系特别研究员柳世强介绍了多维触觉感知技术及其在手语识别、外骨骼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员韩梦迪重点阐述了基于三维微应变片的电子皮肤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假肢压力监测及手术工具的多模态感知。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夏长锋展示了MEMS微振镜的研发进展及其在医学三维重建与工业视觉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唐伟分享了高精度、稳定、快速的可穿戴传感技术,为肌肉健康状态评估提供了新方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世超探讨了大模型驱动的云边协同机器人,拓展了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在院领导的关心与各位专家的支持下,本次专题研讨会圆满结束。作为《智能感知工程》杂志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会议不仅促进了前沿研究的深入交流,也推动了智能感知领域的知识传播与生态建设。目前,期刊已被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全文收录,初步构建起涵盖投审稿系统、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官网论文阅读量已突破1万次,各数据库论文下载量近4千次,数字媒体粉丝量近万人,总阅读量超60万次。未来期刊将践行机工传媒“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布局,依托刊群资源,持续加强编辑出版、全渠道传播与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以期刊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覆盖智能感知“政产学研用金”的全链条融合服务平台,助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需求。
撰稿人:吴 洁
责任编辑:孟晓琳
审核人:陈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