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金属加工杂志社走进中法大学旧址
发布时间:2022-08-03
阅读次数:0
新闻作者:金属加工杂志社党支部 朱光明 邵蕊

在院迎来70周年之际,7月14日、26日,金属加工杂志社党支部开展了两次别开生面的党课学习,支部书记栗延文以“从纸媒到全媒体——《金属加工》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带领大家重温了我院的发展史和《金属加工》的发展历程。


9ead29f1b7efc9ec069e9c241fcf7f1.jpg

栗延文书记从《金属加工》(原名《机械工人》)的发展历程、发展思路及运作方式的由来及演进,以及许多创新的“第一次”的角度梳理展开,用6个多小时的时间通过展示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分享了每张图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特别是通过挖掘《机械工人》的创刊筹备及创刊初期一系列的做法,让我们学习到了老一辈出版人卓越的办刊意识和经验。《金属加工》经历了以期刊内容为依托的纸媒时代、以期刊品牌延伸为主的复合经营时代、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918e25a29650b93902903c3fe186f10.jpg

在我院70年发展历程中,办公地址曾几经变迁,其中1959年10月至1970年9月(当时名称为一机部技术情报所),长达11年的时间里,就在东皇城根40号,也就是现在的中法大学旧址办公,现门牌号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受我院70周年“重走机工路”的启发,根据院党委工作部梁淼提供的线索,2022年7月22日,金属加工杂志社党支部组织全社员工参观了位于东皇城根北街的中法大学旧址,开展了一次沉浸式的实景党课学习。


f279acc70a44584a30421f2676bc991.jpg

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旧址由一座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5年迁至此处。1924—1925年,陈毅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2020年3月,北京市将中法大学旧址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在旧址礼堂和教学楼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

进入旧址院内,北侧映入眼帘的这座西式三层楼房正是当年我院办公的地方,《机械工人》的办公室就在大楼的三楼东南面。

推门进入这栋庄严而神圣的建筑,迎面就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大量的革命文物、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复原的历史场景,按时间顺序依次在两侧的房间里展示。长长的走廊犹如一条时间的长轴,穿行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与许多参观者不同的是,这座百年红色旧址还曾经是我们院的办公旧址,因此我们是带着特殊的情感和寻根的体验来参观和感受。穿行在一间间房间中,我们在重温党的百年历程的同时,老一辈紧张忙碌工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一场场严肃认真的讨论,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定格为一本本杂志、一份份技术报告,带着墨香从这里飞向大江南北,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007b2f9399ba4f3f2c1c0401268115b.jpg


在二楼的一间展室中,我们看到了关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有关展示。栗延文书记满怀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段令人激动的历史。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全国科学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前,由播音员宣读了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凸显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性意义。大会表彰了7675项优秀科研成果,其中,《机械工人》杂志荣幸上榜,作为科技期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我国数千种科技期刊中是非常罕见的。


5c31ec096dcbe4764dd1cc7e689c86c.jpg


我们也邀请已退休的老主编王天谌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王主编1964—1969年曾在此工作,因此,他对这里特别熟悉,也对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时光飞逝,往日场景却历历在目,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王主编回忆,当时的《机械工人》编辑部仅有7名员工,每个人都一腔热血,忙碌而充实,和《机械工人》共成长。

曾在中法大学这样的红色旧址上办公,这是我院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经历。长达11年的时间里,我院的前辈们担负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赓续红色血脉,在这里挥洒智慧,传播文化,为服务工业化建设而奋斗。这样的经历,可能在中国整个出版界也是不多见的。

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和观看展览,重温党的百年历史,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探访老一辈办刊人办公旧址,追寻前辈的奋斗足迹,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为我院有这样光荣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从中也汲取了前进的力量。